(1)包胎矮是1959年用“中山红156”与“秋矮133”杂交,于1965年育成的晚籼品种。株高90~100厘米,穗长18~20厘米,每穗平均85~100粒,千粒重21克,根系发达,分蘖力比“中山红”强,茎秆粗壮,叶片短直、清秀,耐肥抗倒,抗病力强,适应性广,丰产性及米质都比亲本好。1965~1966年参加区试,产量均居首位,一般亩产314~371.5千克,比对照种“塘埔矮”增产9%~10%。
(2)团结1号是1969年从“广二矮”中系选培育,于1971年定型。具有矮秆(80~90厘米):卑熟 (125~130天),分蘖力强,抗倒伏,秧龄弹性大(20~50天均可),省肥、易种,适应性广等特点。并在抽穗扬花期能避过寒露风和五代螟虫为害。千粒重23克,出米率70%~73%。一般亩产300~400千克。
(3)广选3号是1961年从“南高广3号”中选择单株,于1965年定型。株90~100厘米,株型集散适中。每穗平均80~90粒,结实率80%~90%,千粒重25克,米质一般。全生育125天左右,长势旺盛,分蘖力中等,耐肥抗倒,抗逆性较强,适应性广,对土壤条件要求不严。1963~1965年参加广西全自治区早稻良种区域试验,名列首位,一般亩产300~400千克,高的可达600千克。
1977年包胎矮、团结1号、广选3号在广西壮族自治区推广面积分别为200万亩、600万亩、550万亩,均为广西当家品种。广东、江西、贵州、福建、云南等省也有引种。“包胎矮”在外省推广面积达1150万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