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6年开始矮化育种的研究,1959年育成耐肥、抗倒、高产的籼稻矮秆品种广场矮。后又陆续选育出早、晚稻矮秆品种50多个。
(1)广场矮是1956年用“矮籽占”与“广场13”杂交,于1959年育成。一般比高秆种“广场13”增产20%左右。我国南方稻区都有引种,1965年广东省曾推广到800万亩。
(2)珍珠矮是1958年用“矮籽占4号”与“惠阳珍珠早”杂交,于1962年育成。以“11号”表现最好,比一般的高秆地方品种增产5、6成以至1倍左右,是广东省早稻主要当家品种。1970年该省种植2000万亩,1973年全国推广面积达5000万亩左右。越南、古巴、马里、几内亚、坦桑尼亚、毛里求斯等国都有引种。
(3)广解9号是1960年用“广场矮98号”与“解放种”杂交,1964年育成。是早籼早熟矮秆品种,具有耐瘦瘠,抗白叶枯病,在低肥条件下,增产较显著等特点。
(4)广陆矮4号是1966年用“广场矮8784”与“陆财号”杂交育成。一般亩产300~400千克,高的500千克以上,比一般高秆早熟品种增产5、6成至1倍以上。近几年,广东省种植约300万亩,成为早稻早熟和三季连作中稻的当家品种。南方稻区13个省、直辖市、自治区引种推广达数千万亩。
(5)窄叶青8号是1965年用“印尼花龙水田谷”与“塘竹”杂交,杂交的第四代再与农家品种“鸡对伦”杂交,于1971年育成。特点是兼抗稻瘟病和白叶枯病。比“珍珠矮”增产8%~10%。1976年广东省早稻推广面积750万亩左右。南方稻区各省、直辖市均有引种。
矮秆品种广场矮的育成,是我国水稻矮化育种研究的重大突破。它比菲律宾国际水稻研究所1966年育出的矮秆品种“IR8”早7年。
对于应用遗传变异规律,探索杂交、引变、定向培育的原理、途径和方法,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丰富和提高了我国水稻育种科学的理论和实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