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966年从保山县沙坝公社“台北8号”稻田的天然杂交株后代中发现不育株;经用高海拔粳稻“红帽缨”与不育株杂交,连续四交,于1969年获得较稳定的“滇型”粳稻不育材料;后与元江县红侨农场、红光农场、县农技站、玉溪地区育种组等单位协作,于1973年获得了一批有强恢复力的材料,实现了“滇型”(粳稻)杂交水稻的三系配套。
目前滇型不育系主要有:“台中31”、“罗马尼亚45”、“初锦”、“矮725”、“京引134”等30多个;恢复系主要有:“南8”、“南79”、南“131、130、899”等,并找到一些优势较强的组合,一般比当地品种增产20%~30%。
(2)1971年自湖南引进野生稻花粉败育型原始不育材料,开始研究粳稻的雄性不育和杂交优势的利用,于1974年育成野败粳型不育系及相庆的保持系476个,恢复系11个,实现了野败粳型杂交水稻的三系配套。其中“粳67”、“粳661”、“粳187”、“粳186”、“粳185”等五个恢复系,不仅对野败粳型不育系的配合力高,杂种优势强,而且对野败籼型、滇型(粳型)和日本的BT型都有恢复能力。
在野败粳稻三系配套的基础上,已配制出317对杂交组合。经1975年的试种鉴定,确定了适合新疆栽培的“石羽×粳673”等5对优良组合,1976年扩大试种,均表现发蘖力强,根系发达,机能旺盛,穗大、粒多和抗逆性强等特点,比当地良种增产40%~100%。
(3)1971年取得了人工创制恢复系的成功,为水稻三系育种中,利用籼、粳杂交优势,开辟了有效的途径。其特点是扩大了杂种血缘差异,丰富了籼、粳遗传特性,加速了杂种后代的稳定,提高了选择效果,解决了籼、粳亚种间杂交后代的不孕性,丰富了水稻三系育种的理论与实践。
已培育出的优良恢复系有:“C57—2”、“C57—167”、“C57—80”、“C55”、“C64”、“C104—2”。配制的优良杂交组合有:“早丰A×C57”、“早丰A×C64”、“就引177A×C57”、“京引177A×C55”、“新引1号A×C57”、“新引1号A×C64”等,一般比当地良种增产20%以上。
粳型杂交水稻的三系配套成功,填补了我国粳稻杂种优势利用的空白。1977年各地扩大示范面积,云南为200亩,新疆为1000亩,辽宁为600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