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1~1985年,对山东省禹城县实验区进行了深入调查和试验研究,并建立试验、示范实验区,开展综合治理和综合发展技术体系的科学研究。通过多年来的田间试验研究,基本上揭示了这个地区旱涝盐碱的发展规律,提出了适合于本地区综合治理综合发展配套技术,和由3个组成部分构成3个体系的农田生态系统。
1.能满足调控水盐平衡要求的井灌沟排农田水利工程体系。在排水河道(沟)已初具规模的基础上,由井、沟、渠所组成。排灌工程以浅机井为主,机井深度一般40~60m,每眼机井灌溉面积150~200亩左右。支沟深3~3.5m,斗沟深3m,农沟深1.5m。要求桥涵配套。
2.增加物质循环和能量转化的有机无机结合培肥改土体系——有机、无机(NP)肥料结合的施肥技术。从试验资料看出,当前实验区每亩平均施用有机肥料3000~5000kg,再配合化肥折合氮素(N)15kg/亩、磷素(P2O5)7.5~5.8kg/亩,较为适宜。
3.改善生态环境调整农业结构,发展林业与畜牧业生产。在粮食作物主攻单产、保证总产的前提下,适当缩小粮食面积,扩大经济作物和饲料面积。试区今后种植结构:粮食作物占55%~60%,经济作物和饲料作物可占25%~30%。林业实行乔、灌结合,同时发展薪炭林,采取粮林间作,沟、渠、路旁和村庄周围植树的形式。试验区采取以上措施,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显著。目前基本做到日降雨150~200mm不受涝,200天无雨可以有灌溉,试区地下水位维持在2.5m以下。盐碱地面积减少,由1980年的3万亩减至1985年的1.2万亩,减少66%以上,粮、棉产量分别增长40%与50%以上,农业总产值由2000万元增加到4000多万元,增长50%。
从1982年开始,禹城县在全县50万亩中低产地推广应用此项成果,至目前为止已有30万亩土地得到初步治理,并取得较好经济效益,一般推广后此推广前农业生产平均每年递增10.3%左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