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农牧渔业部农业局委托,中国水稻研究所负责起草优质食用稻米标准,1986年8月农牧渔业部正式颁布为部标准。标准暂分为籼稻、粳稻、糯稻3大类,在分级上又分为优质米一级、二级两个级别。标准又分品种特性与商品品质两个部分。品种特性部分有碾米品质(糙米率、精米率、整精米率)、外观品质(透明度和光泽、垩白米率、垩白大小、籽粒长度、粒型)蒸煮和食用品质(直链淀粉含量、胶稠度、糊化温度)等4个方面12个指标以及食味品尝要求,商品品质包括水份、不完善粒、黄米、杂质含量四个市场品质指标与卫生品质要求。此外,尚有分析方法与评分方法。这个标准不仅把过去仅注意部分碾米与外观品质改进为全面评定米质,而且把以往单靠人感官评定改进为采用先进仪器进行理化性状定性定量测定与人们品尝相结合,使米质评定更全面、客观、科学;而且消化吸收了国外先进技术,使本标准能与国际标准接轨。
标准制订后,曾作为全国3次与各省多次评选优质米依据以及全国与省水稻育种攻关、品种审定、良种区试评价米质的标准。此外,全国评选出来的优质米品种(组合)已累计推广6亿多亩,从而显示出这个标准的间接社会效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