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敏核不育”水稻的发现,对于杂交水稻的进一步发展具有重要作用。近年来,各地的水稻育种工作者在以农垦58S为不育基因源开展转育工作的同时,还新发现了一批籼型“光敏核不育系”。以“光敏核不育系”配制的两系杂交稻组合也开始在生产上小面积试种,但由于杂种纯度低,繁种结实率不高,限制了在生产上的大面积推广。
“光敏核不育系”是目前两系杂交稻育种的基础,而育性转换的稳定性是生产利用的关键。中国水稻研究所通过人工气候箱鉴定与大田分期播种观察相结合,对各地的主要籼、粳型“光敏核不育系”育性的光温反应,进行了5年的系统研究,发现光敏雄性不育是一种复杂的光温生态现象,首先阐明除光长外,温度也在“光敏核不育”的表达中起重要作用,并确定目前的大部分早中籼型“光敏核不育系”属温敏型,而多数晚粳型材料的育性主要受光长条件左右,但也受温度的影响。推断了主要早、中籼型“光敏核不育系”育性对温度的敏感期和敏感的临界温度。明确了籼型“光敏核不育系”5460S育性对温度的敏感期是在花粉母细胞形成至单核后期,即抽穗前10~15天,从不育转为可育的临界温度在28.5~26.4℃之间。研究结果对目前“光敏核不育系”在我国南方稻区生长季节气候异常时出现育性的波动,导致制种纯度低或秋季繁种产量不高等现象作出了科学的解释,为领导决策提供了科学依据,并有助于两系法杂交稻育种走上积极、稳妥的轨道。主要研究结果已公开发表,并多次在省级、全国和国际性学术讨论会上交流,创造了较大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