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方旱地农业类型分区及其评价项目,通过对北方旱地农业在我国农业生产中的地位、特点、历史沿革、农业现状和问题、生产潜力,探讨了发展我国北方旱地农业的战略意义;依据水分分异规律及其特征在区域间的差异,本着自然条件与社会经济条件相似、农业生产水分平衡状况一致、农业生产水平、存在问题与进一步发展方向相似和重大技术改进措施与增产途径一致的原则,选取了综合性指标,分层次的把北方旱地农业区进行了两级分区。共分干旱、半干旱偏旱、半湿润偏旱和半湿润5个一级区和57个二级区;针对每个一、二级分区的自然和社会经济情况、农业生产上存在的主要问题、农业的发展方向及采取的主要措施进行了评价,明确提出了旱地农业分布的界线;并对发展我国北方旱地农业生产,从战略上提出了宏观建议。
1.提出了北方旱地农业具备四项特点,即:(1)农业生产与水资源的丰欠关系密切。(2)灾害种类多,而且频繁,因而产生了比较完善和系统的旱农技术。(3)生态系统比较脆弱,稍加破坏就会引起难以恢复的生态失调,所以对这一地区的开发必须慎重,但这里的生产潜力很大。
2.运用联合国粮农组织公布的作物最大生产潜力测算公式:
Ydm=K·CT·G·Yo·ETm(ea一ed)
计算了北方50个县的主要农作物降水生产潜力,为每mm降水可以生产0.5~1kg粮食。
3.运用了综合指标系统,从自然和经济综合指标上,定量地进行了分区。一级区的指标采用80%保证率的年降水量为主导指标,体现了干混的保证程度,增加了农学意义,并用干燥度为辅助指标,种植业、畜牧业、林业的特征,以及大农业的综合表现为参考指标;此外,又综合了水分在地面的再分配和各种自然资源及农业经济条件对旱地农业类型形成的综合影响,以地貌、热量、干旱特征、农业类型为划分二级区的指标。
4.在评价中指出了半干旱偏旱区是我国北方农垦的边界也是旱地农业分布的界线。半干旱区是以旱地农业生产为主的地区。而半干旱区和半湿润偏旱区则是旱地农业发展的重要区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