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主页 Sun
您当前的位置是 :首页> 成果推介
|

小麦主要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体系

小麦主要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体系

作者:   文章来源:   发表时间:2013-11-25    点击量:

  以锈病(条、叶、秆)、赤霉病、白粉病、粘虫、麦蚜、吸浆虫等重大病虫为主防对象,兼治其它病虫害,在东北、西北、黄淮海、长江中下游四大麦区建立综防示范区76万亩。从麦田生态系统的整体出发,采用系统科学的原理和方法,以小麦高产、稳产、优质、低耗和三大效益为目标,研究组建综合防治体系。因地制宜地协调应用自然控制因系和有关防治措施,将其为害控制在经济损失允许水平以下。在深入研究分析病虫种群动态规律的基础上,建立了新预测式20多个、预测决策模型10个和粘虫测报数据库一个;鉴定了采自23个省、市、区三种锈菌和白粉菌标样10422份,比较全面地掌握了各种病菌生理小种的组成结构及其变异动态,发现条中29号小种自1988年以来急剧上升,威胁严重,及时通报有关部门引起重视,并对1990年条锈病的严重流行及时发出了预报;鉴定了37986份小麦品种材料对3种锈病、白粉病、麦蚜和吸浆虫的抗性,筛选出抗性品种及材料共6286份。其中10多个品种累计推广8000多万亩;编写了麦田天敌名录,研究了主要捕食性天敌的功能反应和混合种群消长及其生境转移规律,制订了麦田天敌的保护利用方案;研究了3虫3病危害小麦的产量损失,分区制订出动态防治指标,初步提出了4种麦蚜、3种病害和二虫一病等多病虫复合动态防治指标;筛选出保丰宁、超微多菌灵、灭蚜灵等10多种防治锈病、白粉病、赤霉病和麦蚜的农药新品种、新剂型,研究提高了农药混用兼治技术,组建了农药混用兼治的数学模型,初步研究了麦田生物群落的动态和演替规律,为病虫害系统调控提供理论依据;从品种布局、抗性品种应用、栽培管理等方面,系统研究了农业防治技术,并开展了害虫行为、病菌遗传变异和小麦抗病虫性机制等应用基础研究,为组建综防体系提供科学依据。
  示范区增产小麦9407.74万kg,新增产值7111.8万元,并带动综防面积600万亩,包括单项技术复盖面积约1亿亩。农药使用量下降30%以上,天敌数量增加2~4倍,农田环境明显改善。发表论文198篇,著作10部,其中《小麦病虫草鼠害综合治理》一书,既有理论,实用性也强,全面反映了本领域“七五”期间的研究水平。培训了大批技术人员,建立健全了服务体系,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都很显著,在国内综防研究中居领先地位,达到国际先进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