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是重要的果树起源中心,栽培历史悠久,分布地区辽阔,果树资源丰富,遗传基因差异大。
为了防止果树遗传基因的流失,加速征集,集中保存,提供研究利用,1979年中国农科院组织全国果树专家制订了果树种质保存统一规划。“六五”期间农业部进一步根据自然区划,树种分布,栽培历史与现状及资源研究的已有工作基础,与地方联合投资建立主要树种国家果树种质圃。经过lo年努力,建立了我国第一批15个国家果树种质圃。这些圃地和树种分别为;兴城苹果、梨圃;郑州葡萄、桃圃;重庆柑桔圃;泰安核桃、板栗圃;南京桃、草莓圃;轮台名特果树圃;昆明特有果树及砧木圃;公主岭寒地果树圃;眉县柿圃;太谷枣、葡萄圃;武昌砂梨圃;广东荔枝、香蕉圃;福州龙眼、枇杷圃;北京草莓、桃圃;熊岳李、杏圃。共收集31科58属,主要有20多个树种的资源材料12 014份,已入圃保存9768份,总面积12014亩。这些果树资源几乎包括了国内外主要栽培品种和砧木种类,并收集到一批我国特有的珍稀资源。结合建圃相应地修建了实验室和一批配套设施,建立健全了工作程序和档案制度,基本形成了果树种质资源保存网络和体系。种质圃规模和收集数量在国际上位居前列。
在建圃的同时,对材料进行观察研究,分门别类整理建档,积极为生产、科研、教学工作服务,截至1991年,已直接向生产提供良种接穗300余万枝,苗木730万株,发表科研论文180篇。接待国内参观、学习、咨询3.2万余人次,与30多个国家、地区及国际组织进行了科技交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