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成果由农田灌溉研究所主持,与山东刘庄引黄灌区管理处和菏泽地区水利局共同完成。适用于自流引黄灌区,研究计算方法可广泛应用。根据守恒原理,以水沙水盐均衡为依据,参照渗流原理,以电流与地下水运动相似和克希荷夫定律为理论基础,采取试区观测、生产和室内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在国内首次总结出大面积改土、生产管理的一整套经验,取得了如下成果。
1.沉沙放淤相结合改土的成套技术
沉沙淤区范围要根据地形、地物和进退水等条件划定,并参照L=KQ/BW近似计算;沉沙池以3000亩左右,淤区小于2000亩为宜;落淤要达到厚、匀、平、肥、不漏淤,迎汛、迎峰引水放淤,使表层有一层厚度不小于30cm的粘土(群众称“蒙金土),应采用连续和间歇引水相结合的分选沉淀法,以静水-动水-静水为行水过程;并探索提出检验厚度公式。淤改后晾田免耕、早播,增加1/3~1/2播种量,并在头3年实行免耕轮作制度;追肥深度小于5cm,追肥量10~20kg/亩为宜;健全灌排系统等。淤改后不仅土壤物理性状得到改善,将沙、洼、盐碱地等低产田改造成高产、稳产田,使粮食亩产由97.5kg提高到460kg,而且耕地面积扩大了,淤改增加的耕地面积占淤改总地面积的15.4%,经济效益十分显著。
2.水盐动态和均衡观测试验
试区的水盐均衡状况是:年内地下水位的升降,随水量平衡盈亏而变化,主要影响因素是降雨,其次是灌溉。年内来去盐量不完全随水量均衡状况而变化,与季节性和灌溉关系极为密切。由此进行了定量地分析灌溉、降雨、蒸发与地下水位的升降关系,以及土壤水盐季节性变化规律,据此为引黄灌溉防治土壤盐碱化,提出采取大流量,限制灌水次数,缩短灌水时间,减少灌水定额的速灌原则。具体控制指标:每年引黄灌溉2~3次,其中春灌2次,3月中到5月为春灌期,每次间歇20~30天,灌水定额70~l00m3/亩为宜。灌溉和汛期土壤盐分变化与地下水高低无关,秋末冬初地下水必须控制在2.0m以下,有利于抑制土壤盐分的积累。
3.黄河及骨干沟河侧渗影响研究
排水沟单侧影响距离,沟深4米为1300m,沟深2.5m的为800多m。现场观测和电模拟试验结果一致。黄河在刘庄灌区段侧渗明显影响范围1000米左右,季节性水位突变时可达 2000~3000m,长时间最远影响为5000~6000m。侧渗量为40~45万m3/(年·km)。并绘制出测流量历时曲线,供水资源开发等利用。
灌区原控制24万亩耕地,现灌溉和抗旱面积扩大到120万亩。20年来淤改14.5万亩,其中1982年应用成果以来,淤改了6,5万亩,1982—1986年灌溉和淤改共增加净效益为3.53亿元。
该项研究与沿黄沙、渍、盐碱地的改良利用和灌区防次紧密结合,为自流引黄灌区合理利用水沙资源,灌溉增产,提供了科学依据的成套技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