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下水人工回灌是依据地表水与地下水相互转化的自然规律,借助一定的工程措施,有计划地把地表水引渗于地下蓄水层中,转化为地下水,人为地调节地表水与地下水的时空分布。地下水人工回灌不仅是增补地下水资源和调控地下水位的技术措施,同时也是实现水资源联合开发利用与管理的重要技术手段。
温县浅层地下水人工回灌,是在查清当地水资源条件,并作出正确评价的基础上,提出了地下水和地表水联合运用与地下水人工回灌相结合的水资源综合开发利用方案。选择地下水位降落漏斗中心地带,修建了水资源联合运用试点工程,引渗回灌和渠水灌溉采用一套沟渠系统,构成以井灌为基础,井灌联合运用和采补结合的水利工程体系。试点工程引渗回灌面积90km2,井渠结合灌溉面积4.5万亩。经4年试运行,取得了显著的社会经济效益和生态环境效益。
该项试验结果表明,地下水资源不足的井灌区,采取地下水和地表水联合利用与地下水人工回灌相结合的工程体系,实行井渠联合运用,采补结合,可直接扩大地表水的利用,减少井灌水量,又能利用地下库容调蓄地表余水,增加可供利用的地下水资源。实践证明,实行水资源的统一调度联合运用,是提高当地水资源利用率的有效途径,本项试验研究成果,对我国北方井灌区具有普遍意义。
人工回灌试点工程引水能力为3m3/s。回灌能力为6.3万m2/d,控制面积90km2,井渠双灌面积4.5万亩。该工程系统生产试运行4年(1978~1982年),调入地表水6000万m3,直接用于灌溉的水量约2000万m3,回灌水量约4000万m3(不包括灌溉渗漏水量)。试点工程的运行显著改善了控制区内供水紧张局面,而且控制了地下水位持续下降的趋势,试区内地下水位平均回升0.65m,最高达1.65m。经济效益显著,1987年温县财政局测算,直接收益217.4万元,其中利用渠水灌溉较井水灌溉节省44万元(渠水0.013元/m3,井水0.035元/m3),试区内1170眼井因地下水位回升,节省燃料费23.4万元,减少更换机泵费用60万元,因灌水及时作物增产收益90万元。
在人工回灌试点工程的带动下,在全县范围内因地制宜修建了不同形式的人工回灌工程,扩大地表水的利用,增加地下水的补给,提高了当地水资源的可供水量,改善了井灌开采条件,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环境效益。
该技术对浅层地下水资源不足的井灌区普遍适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