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以地方品种征集,产地采集和国外引进等收集花生品种资源;2)以统一方法进行农艺性状鉴定评价;3)以自然诱发和人工接种鉴定抗病性;4)以国家标准方法测定品质特性;5)鉴定杂种后代分析抗病性遗传。
1)收集整理花生种质5662份,植物学类型齐全,遗传丰富性居世界前列。2)鉴定出抗锈病、早斑、晚斑、线虫,青枯龙病种质分别达92、77、53、3、102份,兼抗两种以上病害的种质共205份,其中抗青枯病兼抗线虫病、抗青枯病龙生型和普通型材料等系国内外首次发现。3)筛选出各类优质材料697份,其中最高蛋白含量(36.82%)、最高含油量(60.21%)、最高油酸/亚油酸比值(5.79)等特优品质指标均高于国外报道的相应最高值。4)鉴定出大果种质191份,高出仁率402份,特早熟2份。5)明确了已收集资源的农艺性状、抗病性、品质特性的变异幅度、类型间差异和地区分布规律,编写出版了《中国花生品种资源目录》(续编一、二)。6)在国内外首次发现青枯病抗性的遗传分化,明确了抗性生化机制,填补了国内外研究空白。7)对龙生型花生的系统评价和分类研究,修正了国际上该类型现行分类标准的缺陷。8)建立了花生种子安全低耗的超干燥贮藏技术。综上所述,本项目总体达到国际先进水平,部分居国际领先地位。
实际应用效益
为国内首次建立花生资源数据库提供5350份种质160500个科学数据,向科研和生产单位提供优异种质近3000份(次),促进了相关基础、应用技术和国际合作研究的开展。全国育种单位利用所鉴定出优异资源育成18个新品种并应用于生产,加上优异种质的直接利用,累计种植1034万亩,获得经济效益48215.85万元,社会效益显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