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方法是基于我国人增地减,且这一趋势在较长时期内将难以逆转,粮食等农产品存在潜在危机,而可供开发利用的陆地耕地资源存量已十分有限,但总计约2亿亩宜于开发的湖泊、水库等内陆自然水域表面尚未得到利用的国情,根据中国科学院院士徐冠仁博士提出的开发水面资源,拓展粮食生产基地的设想研究并获成功的。
本方法是一种新发明的不同于营养液无土栽培和其它水面种植及陆地种植,符合现代农业和可持续发展要求的新型水域水面种植方法。它的适用范围主要包括湖泊、水库、池塘、鱼塘及部分河流等内陆水域的水面。主要用途是利用上述水面生产食物。
本方法是以植物生理、营养学,作物栽培和无土栽培及现代农业工程学原理为依据,借鉴营养液无土栽培和常规作物栽培技术及其它相关技术并综合集成,以水面为依托,利用高分子化工轻质材料和其它辅助材料,采用现代农业工程措施建立并完善的新型陆生植物种植方法。它的研究成功,为充分利用自然水域水面及其温、光、热等资源,从耕地资源的有限目标一陆地,拓展到面向全部国土资源,以解决我国的食物问题提供了新思路和新途径。
本方法的主要技术关键是研制并筛先出了:①一种既能定植陆生植物,又能浮于水面且能承受较大重量的浮体栽培床(简称浮床);②一种既能固定禾苗,又能保证植物根系生长所需水分、氧气等条件及能作为肥料载体的基质;③一种能保证水上植物正常生育的长效多元复合肥,同时建立了一套切实可行的因水域生态类型和植物种类而异的栽培技术模式。
利用本方法,在大型水库、山塘、鱼塘、外荡、内荡等5种不同类型水域,共试种了分属46个科的135个陆生植物种类和品种,累计浮床面积150余亩。其中,33亩单季水稻平均亩产569.7公斤,最高达671公斤,大麦、小麦亩产200公斤;草莓1500公斤;美人蕉、旱伞草等花卉取得了比陆地种植更好的群体景观。同时,应用水域的水体质量得到明显改善。从而为拓宽陆生植物的种植领域和改善水域环境开创了一条新途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