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主页 Sun
您当前的位置是 :首页> 成果推介
|

食线虫真菌研究

食线虫真菌研究

作者:   文章来源:   发表时间:2013-11-25    点击量:

  资源与分类:从我国28个省市分离到几千株食线虫真菌菌株,共鉴定出110余种,包括19个新种、15个新组合,70余个新记录种,发现并报道的食线虫真菌种类达世界已知种类的1/3以上;从系统学上提出了节丛孢属(Arthrobotrys)、单顶孢属(Monacrosporium)、指隔孢属(Dactylella)的属级分类新观点,即节丛孢属强调瘤节,单顶孢属强调孢子中具极大细胞(最长且最宽),指隔孢属强调多分隔孢子;首次应用分子技术对食线虫真菌分类进行了研究,通过核糖体DNA(rDNA)5.8S小亚基基因间S序列分析初步证明指隔孢屑与节丛孢属差异较大(54%),与单顶孢属差异较小(27%)。通过RAPD、RDNA-RFLP及测序证明Dactylella ramiformis,Trinacrium iridis为Dactylella multiformis的同物异名。
  生态学:初步明确了我国食线虫真菌的种类及分布,确定了食线虫真菌的地理、季节和根际的分布规律及其主要影响因子;肯定了食线虫真菌对昆虫病原线虫的影响;证明绝大多数土壤可以抑制食线虫真菌孢子的萌发,而复合多种有效添加物后可以打破土壤对食线虫真菌的抑制,使孢子萌发率提高到70%以上;在我国首次报道了大豆胞囊线虫和烟草根结线虫的自然衰退现象,明确了大旦胞囊线虫自然控制的主要原因是食线虫真菌的作用。
  生物学:明确了淡紫拟青霉产孢及生长条件:证明淡紫拟青霉发酵液具有类似生长素、细胞分裂素的生理活性物质;探索了菌株保藏技术;证明了食线虫真菌的微循环产孢现象;首次发现多头节丛孢小分生孢子的两重发育类型,即小孢子是大孢子发育过程的一个阶段;首次报道了诱导和观察捕食器官的简便方法。
  应用前景预测:利用食线虫真菌,首次进行了大面积防治大豆胞囊线虫试验,防效达60%以上,平均增产近20%,证明其具有很大的应用价值和潜力。
  发表论文及被引用情况:研究期间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共发表相关论文40余篇,SCI检索有近20篇被国内外专家学者引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