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项成果由16个单位160人合作完成。通过综合运用常规育种、鉴定和现代生物技术(群体改良、辐照诱变、染色体工程、细胞工程、分子育种)选育和鉴定出不同于现有小麦品种或材料目标性状(超大穗、抗病、优质等)基因的新型亲本材料。并对目标性状的遗传特点、基因定位和生化、分子标记进行研究。
五年内选育出超大穗、抗病、早熟矮秆、优质、高杂交亲和力的亲本材料各7、40、7、4、1个。其中31个含有国内外未报道过的新性状。在全国不同生态区18个试点对35205份次国内外种质资源进行抗病虫、抗旱、耐盐、抗穗发芽和农艺性状的综合评价,筛选出78份可利用的亲本,抗病虫的1339份,抗逆丰产的233份。对上述材料的目标性状鉴定从表现型提高到染色体和分子水平:发现与黄矮和白粉病抗性有关的α-Amy2、GOT和EST同功酶生化标记;与白粉和条锈病抗性有关的分子(RAPD)标记12个;对4个材料的大穗、抗条锈和矮秆基因进行了染色体定位。其中1个新1B/1R易位系,2个6D/6V代换系,以及兼抗类新种质陕8007(抗条锈和吸浆虫),NTOB268(抗条锈、白粉和根腐),苏农原9437(中抗白粉、赤霉、纹枯和梭条花叶),YW243(抗条锈、叶锈、白粉、黄矮)。辐照获得的新的抗条锈性的原冬96和抗白粉病性的苏农原9321以及通过分子育种获得的武大91-1032等,含4对可杂交性基因的J11等尚属国内外首见报道。
新种质已被57个国内外单位应用,已选育出107个品系,试种160万亩,8个种质应用于生产,其中4个通过品种审定,共试种525、5万亩,有效控制了新的条锈和白粉菌小种的流行。
本研究的技术和组织路线为进一步开展现代小麦种质改良,提高育种效率储备了人材、资料和技术及可借鉴的经验。经专家评议,本研究规模大、成果的创造性和实用性,总体水平达国际先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