栽培人参是野生变家植人参的后裔集合体,生产上长期混合种植,成史上无良种应用。利用优良品种的内在潜力提高人参产量、品质,是参业的必然之种。由于人参是多年生植物,且繁殖系数低,因此,人参品种选育与粮食作物育种相比具有育种周期长、难度大、不易大量繁殖推广等不利因素。
我所科研人员从参业现状和人参育种特殊性出发,采用系统育种与集团育种相结合,常规育种与生物技术育种相结合的方法,经长期努务育成丰产人参新品种“吉参一号”和优质人参新品种“吉林黄果参”,填补了我国无人参良种的空白。
吉参一号在产比试验中连续三个世代平均产比现在生产用种分别提高20.82%、17.18%和18.25%。每平方米增收18.6元,每公顷增加纯收入18.6万元,单位面积上的经济效益十分显著。且具单根重大、主根长、根形美观的特点。参根优质参率比对照提高17.68个百分点,达90.17%。
育成的优质人参新品种吉林黄果参的总皂甙含量在三个世代测定中分别比对照提高0.39、0. 41和0.44个百分点。总挥发油含量,总氨基酸含量,必须氨基酸含量以及蛋白质含量分别比对照提高0.067、1.88、1.02、3.56个百分点。
在人参育种实践的同时,注重了人参育种理论的研究,在人参上应用植物数量遗传学和生物多元统计原理,对人参产量构成因子与产量间关系进行了相关和通径分析。利用方差分析和亲子回归两种方法对人参单产、单根重、根粗等经济性状进行了广义遗传力估算。利用聚类分析和主成分分析计算机软件对人参资源及品系进行民80个数量性状的综合评价。建立了品系间关系分析方法。对人参选择指数进行分,建立了由单根重,根粗,茎粗构成三元回归方程I=0.076X1+1.493X2+4.478X3。在对人对数量遗传学方面研究的同时,开展了人参同工酶,人参种子贮藏蛋白的遗传多样性及资源鉴定工作。建立了聚丙烯酰胺凝胶泳鉴定人参资源方法。
开展了人参花药培养和器官培养研究。利用花粉培养产生单倍体,再经加倍纯合来缩短人参育种年限。利用器官培养产生体细胞无性系变异以及快速繁殖的方法来缩短育种周期,建立了可不断分化再生植株的无性系。
在集安市头道参场已建成4万多平方米的丰产人参新品种繁育基地。在抚松县人参研究所、抚松县榆树镇参场,长白县保泉山参场、长白县人参研究所,推广6万多平方米,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