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我国稻瘟菌的遗传多样性及地理分布研究,在国内首次用MGR586/EcoRl组合,分析了我国17个省(市)不同稻区的稻瘟病菌株的RFLPs,依其指纹的相似率,结合病菌致病性测定,将表现为48个不同致病型的475个稻瘟病菌株区分为56个系谱;研究结果表明:稻瘟病菌存在有远距离传播的可能性;气候适宜和人工接种条件下,稻瘟菌和草瘟菌可彼此互交。毒性谱测定结果为抗病育种提供了一套可作选配亲本时利用的参照菌株;获得可将2个近等基因系C101LAC(Pi-1)和C101A51(pi-2)中的抗病基因或弯叶画眉草瘟菌中的无毒基因导人育成品种的分子依据。
2、稻瘟菌的菌丝融合现象及其后代的致病性变异研究,首次用分子技术分析了稻瘟菌的菌丝自身融合的亲代菌株及其后代菌株以及两菌株相互组配后的第五代菌丝融合菌株的RFLPs,研究 结果表明:大多数亲代菌株与其后代菌株被归属于不同谱系,结合病菌的致病性测定,亦可鉴别出许多互不相同的生理小种,证实稻瘟自身普遍存在的菌丝融合现象,是该菌致病性变异的原因之一。甚至可与有性杂交、异核现象、自然突变诸现象等同视之。
3、稻瘟菌有性遗传的研究进展,有性生殖是引起该菌致病性变异的主要因素之一,变异小种司通过远距离传播到各稻区。国内外的大量研究表明:在自然界未能发现其有性生殪的主要原因可能与世界主栽稻区内缺乏雌性菌株有关。然而,本研究首次在国际上报道在中国的广东和云、贵地区的稻田内采集分离到雌性可育菌株,为稻瘟菌遗传分析系统的建立创造了必不可少的先决条件,达到了国际同类研究的先进水平。
鉴定专家一致认为:本研究的基础理论成果对认识稻瘟菌的群体遗传、致病性变异及抗病育种均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潜在的应用价值,具有明显的创新并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