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主页 Sun
您当前的位置是 :首页> 成果推介
|

我国抗稻白叶枯病粳稻近等基因系的培育及应用

我国抗稻白叶枯病粳稻近等基因系的培育及应用

作者:   文章来源:   发表时间:2013-11-25    点击量:

value="

  选择对我国水稻有重要作用的6个白叶枯病抗性基因Xa3、Xa4、Xa7、Xal2、Xa2和Xal4为目标基因。选用对72个包括11个国际鉴别菌系和我国主要稻区的代表菌系粳稻品种沈农1033为轮回亲本。经10年,育成国际上首套携有这6个基因的粳稻近等基因系(NIL):CBB2、CBB3、 CBB4、CBB7、CBBl2和CBBl4。这套NIL是水稻抗白叶枯病基因定位和克隆、抗性遗传、病原菌分化等基础研究的宝贵工具,也是常规育种和分子标记辅助育种的重要材料。已被国际水稻研究所引人水稻种质基因库中心。
  根据寄主与病原菌之间存在基因对基因关系和孟德尔遗传分离规律及核置换原理,用与各目标抗性基因相对应的国际鉴别菌系鉴定各世代材料,同时进行农艺性状选择,经回交自交至BC5-6F4-5代,育成了这套NIL。其特点是:(1)各基因系携有的目标基因的抗性表观与供体亲本完全相同,抗性反应清晰而稳定。(2)各基因系的抗性遗传分析及与供体基因的等位性测定表明,6个目标基因已分别导入轮回亲本。(3)各基因系的农艺性状与轮回亲本极为一致。这套材料已被36个单位引用:中科院遗传所已将CBB7的Xa7基因定位于第11条染色体,该基因与两个分子标记的图距只有2.0cm浙江省农科院聚合了CBB4和CBB7双亲的抗性,育成了3个广抗谱的晚粳品系,于1996年在重病区推广了2万亩,并被15个单位引作抗源。中山、南昌大学和南京农大用该套NIL研究抗性机制,通过RAPD和蛋白质双向电泳表明其遗传背景十分一致、而抗病基因则明显不同,进一步证明符合近等基因系的典型特点,认为具有重要利用价值。 
  培育这套NIL的理论依据合理,方法先进,鉴定和选育过程严谨,结果可靠,利用价值较高,与同类研究相比,其总体研究水平已进人国际先进行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