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主页 Sun
您当前的位置是 :首页> 成果推介
|

红麻根结线虫病及其防治技术

红麻根结线虫病及其防治技术

作者:   文章来源:   发表时间:2013-11-25    点击量:

  本项目是以搞清病原线虫种类及其习性为基础,针对病原线虫习性寻找防治对策。通过广泛采样鉴定,明确了我国红麻根结线虫优势种群为南方根结线虫1号和2号小种,其次为 爪哇根结线虫、花生根结线虫2号小种。优势虫种在湖南每年发生4代;侵染幼虫主要分布在0—40cm的土壤层中,砂壤土比黄壤土里的线虫分布深、数量大;在红麻生长期,0一10cm土层中的侵染幼虫量有4个波动高峰,收麻后还出现一个高峰;卵和幼虫主要在麻残中越冬,麻残中的卵比病土中的多7—300余倍;它们均不侵染水稻、棉花、花生、甘蔗、芝麻、木薯、小麦和苎麻,侵染玉米和高梁极轻,但严重侵害茄科、豆科、十字花科作物和杂草(空心莲子草)。提出了以农业防治为主,药剂防治为辅的综合防治措施。用免疫或高抗作物轮作一年以上,清除田间寄主杂草,可使病原线虫减少80%以上,麻株发病率减少80%左右,根结指数降低2级以上,大面积平均亩增收纤维38.64kg;收麻后清除麻残,翌年红麻前期减少病株率31 6%;重病田施用D—D40kg,涕灭威125g(有效成份)或棉虫灵75g(有效成份),根结指数降低1.9~2.9,平均亩增纤维44,93kg,施药一次,效益可持续2—4年。所提防治技术可在全国麻区普遍应用。由于是以轮作防治为主,所以也可用于防治全国麻区其它作物根结线虫病。本项目在红麻根结线虫的种类,发病规律和防治研究方面增添了新内容,填补了国内空白,具领先地位,对植物线虫研究、农业生产发展具有很大意义。1987~1991年先后在湖南、广西、河南、湖北和江西等重病区推广轮作防治面积273934亩,药剂防治面积48238亩,总计322172亩,占其发病总面积389500亩的82.7%,新增单产40.3%,增收纤维12752.143吨,节约农药费148.96万元,新增纯收益2127.70万元,基保1990一1991年累积防治面积20,8672万亩,新增纯收益1425.2万元。取得了重大的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