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水稻遗传评价试验网”是一个由30多个国家和国际科研机构共同参与的多边合作项目。我国从1979年参加该项目,至1992年已引进国际稻种资源38257份(次),其中绝大多数是有关国家和地区最新育成的品种(系),有早、中、晚稻,籼、粳稻,灌溉、雨育、深水、陆稻等多种类型,因而极大地丰富了我国的稻种资源宝库。
1.提供新基因源:有力地推动了我国的水稻育种研究。本项目通过16个有利性状的鉴定和筛选以及对农艺性状、适应性的观察,每年提供上百份农艺性状优良、高产多抗或优质或恢复力强的材料给全国育种科研部门加以利用。在14年内,提供的抗性亲本育成了18个抗病虫新品种;提供恢复系和改良恢复系之亲本育成了14个杂交新组合;提供优质米亲本育成7个优质品种。这些品种在生产中种植面积达19182万亩。
2.发掘优异材料:在我国,先后有11个省(市、自治区)科研单位参加,遍及南方9个省,通过多年多点多种试圃的观察、鉴定、评价以及国际试圃的资料共享交流,发掘了一大批优异的抗病虫、优质米恢复系材料和供开展稻作科学理论研究的特殊材料,为进一步促进我国的水稻遗传和育种研究贮备了丰富的资料。
3.开展基础研究:应用大量引进材料开展基础研究,明确了其抗性和恢复性的地理分布,我国褐飞虱生物型变化趋势及部分品种的抗性机制和遗传行为;改进了褐飞虱的鉴定方法;探明了环境因素对稻纵卷叶螟、褐飞虱的影响等,发表了63篇论文。这为进一步做好引种及飞虱防治工作提供了依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