脂肪是人体所必需的重要能源和营养物质;食用植物油是脂肪的主要来源之一。在我国 人民生活从温饱向小康的过渡过程中,食用植物油的重要作用日益明显。但食用植物油在我 国是长期短缺的产品,因此,油料和食用植物油的生产面临严峻的挑战。《我国食用植物油料(脂)产需平衡和布局》研究旨在揭示油料(脂)生产潜力、发展战略、生产布局和产消余缺,为国家制定宏观决策和编制中长期发展规划提供科学依据。
1.通过对我国油料(脂)生产、消费历史和现状的研究,指出食用植物油生产、消费和积累的合理比例关系应当是:在食用植物油社会资源总量中生产量比重为59.4%,消费量比重为58.0%,储备增加量比重3.5%。
2.我国食用植物油产需平衡前景不容乐观,在人口得到控制、生产进一步发展和消费适当提高的前提下,到2000年全国仍将缺油30万~60万吨。
3.大田油料仍将是食用植物油的主要来源,促进大田油料的发展,要重点建设6大油料生产带:长江油菜带、华南花生带、渤海黄淮花生带、华北西北胡麻带、三北向日葵带、江汉黄淮芝麻带。
4.提高食用植物油加工水平。油厂布局要以原料地为指向。合理的油厂结构应当是:以大型油厂为龙头,以中型油厂为主体,以小型油厂为补充。
5.由于食用植物油生产和消费在空间上的分离,食用植物油的流动必不可少。我国未来食用植物油的合理流向主要有6种:流向城市型、流向南北型、西油东流型、进口补给型、品种交流型和新油源替代型。
6.花生、油菜、芝麻、向日葵、胡麻、大豆、棉花和油茶是我国8种主要食用植物油来源,此8种作物在未来的发展方针和布局重点各不相同。
7.由于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的差异性,我国油料生产和消费、食用植物油余缺分布具有比较明显的地带性。根据相似性和差异性,首次将全国划分为8个产消类型区,即:东北缺油区、华北余油区、华东余油区、华中自给区、华南缺油区、西南余油区、晋陕缺油区和西部自给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