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理分析了全国30个省市的土壤普查数据及资料;考察了16省和调查总结各典型县
改良耕地的经验;电算和分析了全国2000多县市的粮食生产水平和投入水平。
1.基本摸清了我国中低产田的类型、面积和分布。按主导障碍因素划分为7种类型:(1)瘠薄地,面积3.66亿亩,占总耕地面积24.65%;(2)坡耕地,面积1.95亿亩,占
13.14%;(3)干旱缺水地,面积1.53亿亩,占10.29%;(4)盐碱地,面积8003万亩,占5.39%;(5)渍涝地,面积7892万亩,占5.32%;(6)风沙地,面积7002万亩,占4.72%;(7)潜育化水稻田,面积6442万亩,占4.34%。按照土壤的主导障碍因素,地力等级、粮食单产等因子,综合分析,得出全国高产田面积4.?8亿亩,占总耕地面积的32.29%;中产田4.88亿亩,占32,9%;低产田面积5.19亿亩,占34.9%;中低产田共10.07亿亩,占67.8%。
2.通过对全国各省、区的综合分析,得出全国10亿亩中低产田经初步改造,可年增产粮食694亿kg,共需投资876亿元(含投劳),每100元投资增产粮食79kg。
3.向国家提出中近期重点改造20片(或项目)中低产田的建议,即东北区的松辽平原区,三江平原区,辽河中下游区;华北区的黄淮平原区,鲁西北区,豫北黄河平原区;黄土高原区的河西走廊区、渭汾河谷地冲积千原阶地类型区;西北干旱区的内蒙古东四盟区;内蒙古
黄河灌区,宁夏黄河灌区,新疆南疆片;长江中下游区的砂姜黑土项目区,渍水潜育项目区,华南区的潜育、渍涝、旱薄项目区;西南区的潜育田项目区,云贵高原红黄壤瘠薄地项目区以及北方片坡耕地项目区和南方片坡耕地项目区。20片中低产田总面积4.8亿亩,经初步改造总增产粮食381亿kg,总投资427亿元,每100元投资增产粮食89kg。
研究成果已提供1987年中央北戴河会议、全国农业会议参考,并在农业部、农业局、业发展研究中心予以应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