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城郊畜牧业发展的核心任务是确定城郊畜牧业在满足城市动物性食品需求中合理的自给程度和实现这一目标需要采用的对策。据此,系统研究了我国不同区域大中城市动物性食品的需求量、城郊畜牧业的发展方向、发展规模和实现目标的对策。研究认为,发展城郊畜牧业的指导思想是:(1)城郊畜牧业是整个国民经济的有机组成部分,它的建立和发展要依据劳动地域分工的要求;(2)城郊畜牧业发展不能只论畜牧业,而需综合考虑并解决与之有关的宏观制约因素;(3)执行工农业协调发展,城乡平衡,逐步缩小工农业产品剪刀差的政策;(4)要全面考虑国家的经济力量和人体营养需要,引导城市居民的动物性食品消费。其发展方向是重点发展饲料转化率高而又不易储运的鲜奶、禽蛋和家禽,压缩饲料转化率低、经营效益差、便于储运的生猪生产的比重。据预测,2000年禽蛋和鲜奶可基本满足需要,但肉类的供需矛盾将会进一步加剧。届时市区肉类自给率将由1986年的84%下降到58%一64%,猪肉将由92%下降到60%~61%,而直辖市的肉类自给率将由52%下降到44%一50%,猪肉将由74%下降到40%~36%。
发展城郊畜牧业有其有利条件和制约因素。有利条件是,因其紧靠城市,可从级差地租、中取得超额利润;依靠城市雄厚的经济、科学技术和管理力量,使其又可从级差地租中取得超额利润。其制约因素是精饲料资源不足和比较利益低。有利条件能否得到充分的利用,关键在于制约因素克服的程度。
克服制约城郊畜牧业发展因素的措施是:通过调整城郊种植业结构、从市外购入精饲料、积极开发菜、棉籽饼脱毒工艺和沿海城市适当进口精饲料等四条途径解决精饲料资源不足问题;通过组织畜牧业生产经济集团、实行产销直挂、开展适度规模经营、对猪和奶牛实行扶持政策、提高配(混)合饲料的供给能力和放开市场价格等措施解决比较利益低的问题。
研究报告提出的部分论点和论据已被农业部畜牧局组织的“菜蓝子工程”所采纳。其中大部分论点和有关数据已在《中国畜牧业发展战略》、《农业经济问题》、《农牧渔业报》等九种杂志报刊公开发表。特别是关于大城市发展规模养猪的利弊分析已被1988年的生产实践进一步证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