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项目以生态学与系统科学原理为基础,通过生态工程,改善管理等一系列技术的配套组装,建立了荒漠草原绒山羊放牧系统与沙地半灌木草场绒山羊半牧半养两类优化生产技术,单位面积产绒量分别提高1.4倍与7.6倍。配套技的主要内容包括:
①筛选出适于沙地种植的优良草种、灌木、饲料作物14种。②提出了灌溉与旱作结合的沙地人工草地优化建植技术,灌溉草地、旱作草地年均亩产干草683.5公斤和181.3公斤,比建植分别提高11.5倍和2.3倍。③提出了以塔落岩黄芪、中间锦鸡儿、沙打旺、沙芦草为补播草种,以抓草保苗为核心的沙地草场改良配套技术,改良草地年均亩立干草262.8公斤,比改良前提高3.6倍。④提出了豆科牧草机械压扁田间干燥和田间水分监控方法——标样图式确定法,同时筛选出低水分青贮添加剂——氯化钠及其添加量(原重量的1%),其青贮效果与添加0.25%甲酸,0.1252%甲醛相仿。⑤提出了荒漠草原绒山羊轮牧制度,载畜量出25亩养1只绒山关提高到12.5亩养1只绒山羊。⑥揭示了阿尔巴斯白绒山羊的生态生物学特性及其营养特点研制出增绒饲料添加剂和优化补饲方案,使个体产绒量增加101克。⑦提出褪黑激素增绒技术,使个体绒量增加130~200克。⑧提出了沙地油蒿植被的光合生产力、土壤微生物活性及其植被适宜盖度(36%~40%),为沙地草场改良提供了科学依据。⑨根据系统优化原量,通过单项实用技术组装和第一性与第2陛生产技术系统优化,建立了沙地草场和荒漠草原草场绒山羊优化生产管理模型,以及0.5万亩和5万亩的试’验示范区,前者草场载畜量和绒山养个体产绒量分别增加4.1倍和159克;后者分别增加1倍和 80.9克。
本项目4年累计推广43.69万亩,6.77万只羊,新增产值614.69万元,薪增经济效益395.96万元,经济效益和社会生态效益明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