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主页 Sun
您当前的位置是 :首页> 成果推介
|

减少稻田用药的理论依据和实践研究

减少稻田用药的理论依据和实践研究

作者:   文章来源:   发表时间:2013-11-25    点击量:

  由于农村经济体制的改革和水稻种植结构的调整,在水稻病虫综合防治研究和推广工作中呈现出一些新的问题。其中使用农药次数多和用药量大,不但增加了种田成本,亦为当前减少污染,保护天敌,抑制害虫再猖獗的首要问题,急待解决。
  采有系统分析与国际同类研究接轨的技术路线,在调查农民的综防知识、行为和分析主要稻区水稻病虫的发展趋势和综合防治现状的基础上,研究了稻田节肢动物群落的结构和时间、空间格局。表明中性昆虫在水稻生长前期,对害虫-天敌营养链中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测定水稻分蘖期具有较强的补偿效应,这为减少稻田用药寻求到一定的理论依据。从而提出放宽水稻前期害虫的防治指标,“栽后30天不用或少用农药”的害虫治理的简化模式,经1993~1994年在浙江、湖南、贵州等不同稻区的多点对比试验和大面积示范,减少农药用量和用工,新增纯收益每亩为6.83元。示范面积45.5万亩,按缩值系数0.7计算,获得经济效益达212.53万元。
  我国水稻种植面积常年为44590万亩。其中早稻和一季稻面积30000万亩,按50%的面积适用本项技术,累计推广规模可达15000万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