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合理的设计和采样规划,采用先进的丁谱仪,灵敏的“热中子活化一缓发中子计数”等技术、普查了我国各处磷矿、各类磷肥和18种农田土壤的铀、钍、镭和钾—40的比活度,获得了有代表性的系统数据和资料。
磷矿中主要放射性成份是铀一镭衰变系,铀和镭处于放射平衡,钍和钾—40含量较低,铀的活度比美国和摩洛哥低,但比前苏联高,处于中等水平。
磷肥中的放射性成份及活度随品种的不同而异。以磷矿石为原料的磷肥,放射性成份与磷矿相同,但活度减低为磷矿石的0.5~0.6倍。以磷酸为原料的复合肥,天然铀含量高达磷矿石的几倍,其它放射性成份在生产过程中被分离出去。
土壤中放射性成份及其活度随土类不同而异。南方红壤含铀偏高,北方黑土含钾—40偏高,但都处于正常本底水平。
磷矿石和磷肥的放射性活度一般处于农田土壤自然本底和国家规定防护卫生限制量标准之间,有个别磷矿及磷肥的镭—226含量超过国家规定的卫生限制标准。
根据我国磷肥年施用量估算铀、钍及镭随磷肥向农田迁移速率。
通过田间小区实验,研究了土壤及作物体内铀、镭的活度随磷肥施入的活度的关系,和它们从土壤向作物的转移量,查明在粮食中的活度远不会超过国家的放射卫生标准。在作物植株中的积累分布规律,铀为根>茎叶、颖壳>籽实,按数量递变;镭为根、茎叶、颖壳>籽实,非可食部分高于可食部分一个量级。
有关我国北方自然和耕作条件下铀、镭的生态转移规律的研究结果为我国首例。以上结果,为我国磷矿开采和生产提供重要数据。为农业环境保护和治理首次提出较全面的依据, 研究水下处于国内领先、国际先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