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虫病原线虫是30年代初期国际上开始大量应用防治隐蔽性害虫的一种昆虫病原物。我国1979年引进此生防因子开展室内研究,1986年从澳大利亚引进固相大量离体培养技术。本项目研究人员应用芜菁夜蛾病原线虫大面积防治林木重要蛀干害虫一小木蠹蛾已获成功,此项措施正在逐年扩大应用之中。病原线虫能钻入寄主体腔内释放携带的嗜线虫杆菌较快杀互寄主,这一独特的杀虫机理,使之被视为是有利用前景的生物杀虫剂。但这—昆虫病原生物的应用基础研究和实验技术研究、固相生产工艺和线虫质量的测定技术还不十分完善。为了更好地利用昆虫病原线虫防治害虫,本研究开展了与当前应用线虫密切相关的线虫毒力测定技术、线虫贮存技术、线虫复壮技术、共生细菌常温保存技术、线虫活体染色技术、线虫土壤生态学研究取样技术和从土壤中回收线虫等技术的研究。这些技术的建立为快速准确测定线虫毒力,维持离体培养线虫的高繁殖力,较长期大量贮存线虫提供了技术保证。共生细菌蒸馏水、盐水常温保存技术,较原琼脂斜面频繁转管和深层冷冻或冷冻干燥粉保存都简便和廉价,线虫活体染色技术使线虫这种微小生物的跟踪研究更便利。
除使用技术的研究外,本研究还进一步探究了被昆虫病原线虫侵染的害虫的病理学,揭示了受侵染昆虫的血液总蛋白含量、总糖量和脂酶活性的变化,昆虫组织的破坏进度,再次证实昆虫病原线虫对寄主昆虫毒杀的能力。对不同培养基所繁线虫的主要性状比较,首次提出营养对线虫质量影响的观点,这对如何保证培养高质量线虫和评价一种线虫的毒力,都将有启示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