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项研究来源于国家“六五”、“七五”、“八五”攻关课题、农业部“七五”重点课题、以及国际马铃薯中心(CIP)合作项目。由中国农业科学院植保研究所主持,与四个马铃薯育种研究单位协作,经10年努力工作,坚持不懈,取得了如下主要研究成果:
首次从国际马铃薯中心(CIP)的种质材料中鉴定筛选出了5个抗青枯病无性系(品种、
品系),即 MS—42,3(CIP800928)、MS—IC.2(CIP800935)、CIP3778b2.2、IP381064.8和AVRDE—1287.19(CIP800938)。国内以往没有抗青枯病的马铃薯品种(系)资源,因而此项研究结果填补了国内马铃薯抗源空白。
采用系统选育方法,首次直接从CIP组配的杂交实生籽后代中选育出了26个高抗青
枯病的高代无性系。其中有的并具有一定优良农艺性状,有2个无性系(BP88098—7和
BP88176—1)在小区品比试验中表现兼抗晚疫病和具有高产潜力,这些材料大大丰富了我国
马铃薯抗病资源库。
利用鉴定筛选出的CIP抗青枯病种质材料,采用正反杂交和多父本授粉的方法与国内
优良品种进行有性杂交,培育出了11个对青枯病高抗而且抗性稳定的无性系。其中有的兼
抗晚疫病并具一定优良农艺性状,有2个无性系(897003和989006)还具有早熟性和高产潜
力,这是国内首次培育成功的马铃薯新抗源材料。
建立了马铃薯体细胞抗青枯病离体筛选的技术体系,成功地得到了2个高抗青枯病的
变异系,为马铃薯抗源亲本创新开拓了新途径。这在国内外均属首次。
从国内品种(系)资源中初步鉴定出了10个耐病品种、品系,其中一个品种(783—1)已推荐在病区种植,其对青枯病防治发挥了一定作用。
进一步研究明确了我国马铃薯青枯病病原细菌优势菌系种类和分布,为制定我国抗青
枯病抗源筛选和育种的主攻目标以及设计防治青枯病的策略,提供了重要理论依据。
首次研究出一套“病圃强筛,三多一值”的马铃薯抗源筛选和抗性鉴定评价的技术。此技术在国内属空白,其中全程病圃筛选和用病情指数相对值评价抗性水平,在国际马铃薯青枯病研究中属首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