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豆孢囊线虫病是由大豆孢囊线虫(Heterodera glycines)侵入大豆嫩根为害能引起死 苗毁产的世界性病害。在我国发生90多年,没有适用防治方法。从1978年起有关科研人员 民间协作进行研究,1983年列为农业部“六五”重点项目(农14—1—7),并得到部科技局、农 垦局、农业局的支持,已研明发生规律并得出适用防治方法。
1.采用孢囊线虫以阴门膜孔型为主的分种法和光学、电镜扫描形态构造观测法鉴定其种名应为Heterodera glycines,不是只H. schachtii,纠正对寄生性和雄虫为害性的误识,并探索出其在我国亦存在生理分化,有1、3、4号主要小种。查明其在我国务豆区都有发生,并划分出轻、中、重三类型发病区。
2.以创用无病土播种、接种、逐代移栽接代播种接种法,系统取根,进行酸性晶红热染解 剖观察,明确了其在东北为3代、营口以南为4代,以土壤传播为主;得出毁灭性危害关键是每年之第一代初侵染源量一二龄幼虫密集侵入幼嫩主根内的严重为害耗养和孢囊外露时的撑破根皮、深及输导组织的损伤、失水以及招致次生性感染,致第一代末大豆开花前后主根迅速死亡,故第一代为毁灭性危害关键世代。
决定土内初侵染源量的基本因素是品种感病并连作重茬和寄生菌等天敌量,加剧严重 发病损害的影响条件为干旱、瘠、薄、沙、碱和低洼。控制第一代于初侵染是高效防病保苗保产的关键。
3.连年多点小区试验得出主控第一代初侵染的综合防治体系:(1)按病情和土中可育孢囊量测报来调整生产布局、施行3年左右轮作、增施有机肥;(2)对特重病地种施3%呋喃丹、3%甲基异硫磷颗粒剂或种衣剂可控制主根孢囊量减少50%一90%,增产30%~50%,有的成倍,并兼治虫、鼠害。累计推广2000多万亩,获益3.1亿元左右。
以上均可在各病区采用,被鉴定委员会评为国内先进水平,其中明确毁灭性危害关键,创用国产甲基异硫磷防治线虫有效及其药理研究,在全国杀线剂座谈会上被认为具有国际水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