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地老虎是世界性害虫,我国每年都有数百万亩作物幼苗受害,损失极大。本协作组,就其越冬和迁飞研究作为主攻目标,开展标放回收实验和田间越冬试验及调查,同时辅以室内的形态、生物、生理和毒理学的研究,历时10年,最终取得突破性进展,确定了小地老虎在我国的远距离迁飞的实况,同时揭示了越冬、迁飞有关的规律,其水平在国内外居领先地位。主要研究内容及结果如下:
1.标记回收实验成功,证实了小地老虎远距离迁飞路线和距离通过对越冬代和第一代蛾进行标放回收,结果表明,从广东曲江标放在山东济宁、聊城与内蒙古呼和浩特收到;在云南砚山标放于甘肃天水收到,最长直线距离达1818km。第一代蛾从天津武清标放在辽宁岫岩收到。证明了小地老虎具有远距离迁飞能力;迁飞方向与气 流有关;在西部山区还有垂直迁飞。
2.实验证实了小地老虎具有强大的飞行能力及相应的生理基础根据一系列飞行模拟试验和生理生化分析,它静风下可累计飞行550一1003km。蛾子有夜间飞行,白昼停歇的节律。1~3龄蛾能否获得补充营养是影响飞行能力的关键时期。该蛾飞翔肌发达,收缩为16%,振翅频率达每分种100赫兹;肌纤维中线粒体亦十分发达,与肌原纤维的比例达4:6;由静息转入飞翔时,呼吸率增高100倍以上,胸温升高5—9℃。上述研究结果证实是其快速、持久飞行的物质基础。
3.基本阐明了小地老虎在我国的迁飞规律
根据标放回收结果、室内模拟飞记录、地面发蛾实况和气流运动的综合分析,在我国广大发生区呈复瓦式迁飞的区段,取决于温度和锋面天气系统的位置变化;室内测定,起飞的临界低温约6℃,适宜飞行温度为10~30℃,最适温度约19℃,与地面观测的日均温5℃始见蛾,10℃进入盛蛾期,低于5℃蛾峰突然消失相一致。迁飞方向取决于气流场的走向;南北往返远距离迁飞,靠水平气流运载,与副热带高压脊线、季风环流及锋面天气的季节变化同步进退,并与寄主植物的苗期物候期适应。西藏局部发生为害区及新疆部分地区偶有发现,均是国外虫源迁飞所致。并据此提出了我国小地老虎迁飞模式。
4.划定了小地老虎的越冬分界线及越冬区划
通过大量的越冬考察、田间越冬试验及室内耐寒力测定,明确划定1月份0℃等温线为其越冬分界线;0~4℃之间地区为零星越冬区;4~10℃区域为次要越冬区,10℃等温线以南为主要越冬区,也是我国越冬代蛾北迁的虫源基地。室内研究证明幼虫从25℃移到。一4℃下饲养,消化道内脂酶活力下降到20%,体重减轻、体壁变薄、肌肉松懈、感病力高,其体内含糖量仅是黄地老虎的1/7,至使无法御寒。34℃以上高温对雄蛾精子束发育有抑制作用,70%精子束畸形,发育受阻;这是我国夏季广大高温地区小地老虎成虫绝迹的原因所在。
上述越冬和迁飞规律的阐明,为开展小地老虎的异地测报,提高防治水平,提供了理论依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