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主页 Sun
您当前的位置是 :首页> 成果推介
|

塑料地膜污染农田防治机制的研究

塑料地膜污染农田防治机制的研究

作者:   文章来源:   发表时间:2013-11-25    点击量:

  该项目为农业部环保重点项目。由中国农科院土壤肥料研究所等4个单位共同完成。通过5年试验取得以下成果:
  通过典型调查,明确了地膜残留情况严重,北京郊区经8年覆膜的耕地,耕层每亩残膜数;最少为8000块;最多达83338块;残膜面积50cm2的占85.60%,50~100cm2的占9.4%,100cm2的占5.0%。张家口地区3个县的年平均亩残留量达35%。
  通过盆栽及小区试验,证明面积小于4×4cm2的残膜对后茬产量无害;此面积残膜16年以下的积累量不影响作物的产量。
  通过微生物降解试验,证明光降膜进Ai壤后可被微生物继发降解、净化。微生物可以利用聚乙烯残膜作为其生长的营养源(分子量4000以下),并最终使聚乙稀消失。用摇瓶法培养50天,接种真菌,分子量减小23.5%~47.7%,接种细菌,分子量减小28.8%~47.9%。
  合格的光降膜碎片面积在4cm2以下,不影响其后茬作物产量,碎片在土壤中能进一步被降解、净化对土壤物理化学性质无影响,用光降膜20年的残留量做模拟试验,测得土壤团聚体结构、容重、孔隙度、土壤养分及微量元素均明显变化。
  通过曝晒及田间试验,从国内外生产的40种膜中,确认上海石化3种、吉林1种、美国3种、日本1种共8种具有保温及可控性好的性能。
  通过张家口地区21个县、432个小区(包括3种土壤、3种气候、6种作物)的100亩大田示范,表明使用光降膜作物增产幅度和非降解性地膜持平,是解决地膜污染农田的方向。光降膜残片脆而小,对后茬作物无害;残片进入土壤后会被微生物降解,长期使用不会积累。
  该研究引起了科技界对降解性地膜;及降解性塑料制品的重视,推动了围绕这一主题的探讨研究和实际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