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主页 Sun
您当前的位置是 :首页> 成果推介
|

我国玉米小斑病菌的研究

我国玉米小斑病菌的研究

作者:   文章来源:   发表时间:2013-11-25    点击量:

  我国玉米生产世界第二位,仅次于美国。农林部鉴于美国1970年玉米小斑病大流行而损失惨重的教训,在1974年列此病为全国重点研究课题,从1974年以来,组织多单位协作研究,获得下列研究成果:

  (1)通过苗期接种和毒素测定,首次证明我国存在小斑病菌T小种,使国内及时停用T型玉米而转向其他类型玉米;

  (2)明确我国小斑病菌小种生理类型及其分布频率,为利用胞质玉米提供了科学依据;

  (3)明确T与O小种对不同细胞质玉米的不同致病特性。

  (4)鉴定数千份玉米资源对O小种的田间抗性,以及国内选育的36个不育系,在苗期或穗期接种T小种,感病的21个,抗病的15个。此成果被川、辽、桂等地植保和育种部门应用。分离的T小种被作为标准菌种;

  (5)在寄主范围研究方面,用O与T小种分别接在10科51种植物上,有4科3
0种产生病斑;同时,在玉米地内采集8科19种植物病标样,发现野苋、香附子、落花生和禾本科的白茅、马唐、稗子等是小斑病菌新的自然寄主植物;

  (6)创造了以离体玉米叶片代替幼苗鉴定生理小种方法。具有准确、快速和经济用苗等优点。近年此法进一步发展成离体半叶法,被河北省农科院用在小斑病菌C小种的研究中,显示出优越性,并介绍到美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