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研究成果是:
1.鉴定中国鉴别品种,确定东农363具有pi-a、pi-k基因;合江18具有pi-a,pi-i基因,关东51具有pi-k基因,四丰43具有pi-a、pi-b或pi-t基因,珍龙13具有未知的新抗性基因(未定);丽江新团黑谷无抗病基因;特特普基因组成复杂,具有两个以上抗病基因。
2.用上述菌系鉴定我国240个水稻品种的抗病性,划分这些品种为新2号型(无抗病基因),爱知旭型(pi-a),石狩白毛型(pi-i),关东51型(pi-k),k60型(pi-kp),社糯型(pi-ta),pi4号型(pi-taz)新雪型(pi-a,pi-i),杜稻型(pi-a,pi-k)辛尼斯型、(pi-a,pi-z),砦1号型(pi-zt)。为我国水稻品种抗病性分类提供了原理和方法,也为抗病育种提供了抗源。
3.用中国北方水稻区的42个分离菌株测定中日两套鉴别品种的鉴别能力。
4.应用日本鉴别品种研究辽宁、丹东、河北、抚宁、唐山、天津、北京、陕西等地稻瘟病菌小种。
5.采用自然鉴定和人工混合菌系及分菌系鉴定,从2000多份国外引进的水稻品种资源中,筛选出优良抗源。该项目研究从2000多份国外引进的水稻品种资源中筛选的抗源品种,已由浙江、湖南和中国农科院等地科研单位育成了在生产上大面积推广的优良品种;由日本引进的12个鉴别品种和7个稳定菌系经研究证明适用于我国北方稻区后,已在北方稻区如天津、丹东、牡丹江、合江等地广泛应用,该课题提出的花培抗病育种法已受到许多机关的重视和采用;新育成的抗病品种比原大面积种植的品种增产10~1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