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3~1987年先后二次调查了秦山、大亚湾核电厂50公里半径范围内的土壤、空气、水、农作物、牧草、牛奶、鸡蛋、鱼肉等总共2956个样品的放射性水平,并测量了其中总β、总α,238U、226Ra、232Th、40K、137Cs等核素的含量,为评价两个核电厂运行后对农业环境的影响提供了本底数据。同时采用两个核电厂周围多种农业土壤、农作物品种研究并摸清了90Sr、137Cs、131I、59Fe、60Co等放射性核素由土壤-植物(粮食作物、蔬菜);空气-植物(粮食作物、蔬菜、牧草);水-鱼;饲料-鸡等环节的吸收、转移、积累规律,提出了处置污染的措施,为核安全部门制定核事故应急措施提供了理论依据。同时还得出了90Sr等放射性核素在上述各环节中的转移系数,成为我国首次提供的适合我国国情的参数,开始改变了引进国外资料的状况,这些参数对于制订放射性“三废”标准、评价核事故的后果、以及计算放射性核素对人体内照射剂量当量等都是必不可少的,现已受到国家环保部门和放射卫生标准制订部门的重视,并准备采用。同时得到国际原子能机构的好评,国际放射生态学家(IUR)希望我国提供这些参数,进行交流并输入国际“吸收系数”数据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