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远缘杂交导入外源基因,对现代小麦改良具有重要意义;利用近年来发展起来的分子标记进行外源染色体检测与鉴定,是提高远缘杂交研究水平的一项关键技术。该成果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利用远缘杂交技术,成功地获得了小麦-新麦草(Psathyrostachyisjunceae<Fisch>Nevski)、小麦-多枝赖草(LeymusmulticaulisKer.etKirTzvel)、小麦-顶芒山羊草(AegilopscomosaSibthandSm.)的杂种及其附加系、代换系和易位系共计32份。在这些材料中鉴定出对白粉病免疫的材料一份,高抗黄矮病和抗盐的材料各一份。
2.首次筛选出了一套(28个)可以准确鉴定外源染色体与小麦的部分同源关系的RFLP探针。
3.在世界上首次提出并证明了染色体原位杂交与RFLP技术相结合是全面准确地鉴定外源染色体的有效方法。发现了不同部分同源群间的外源染色体有重排(rearrangement)现象发生和易位附加、易位-易位附加两种新型细胞遗传材料。
4.初步命名了15个可用于鉴定外源染色体的新的生化基因位点。
5.利用RFLP分子标记,在国内外最早完成了抗白粉病基因(Pm12和Pm13)的定位、作图与标记,纠正了Pm12定位上的错误。
6.用新的方法克隆到了一个多枝赖草的特异重复序列。本研究总体上达到国际同类研究的先进水平。
本研究所培育的新种质可用于小麦抗病、抗逆育种;建立起的分子标记及生化标记鉴定技术可以广泛应用于小麦远缘杂交育种及分子标记育种研究中。目前全国已有数十个单位学习应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