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稻区新出现的广致病谱小种群,使许多栽培品种和育种材料严重感病,对水稻生产及育种构成威胁。解决问题的办法是利用这类新小种筛选新抗源,并应用于抗病育种。在1985~1993年期间,本研究广泛筛选抗源,进行抗病基因分析,发现抗源品种中的新基因(与国际上公认的已命名的基因分析不同的抗病基因),导入新抗病基因育成抗病桥梁亲本。本研究成果包括如下内容:
1.广致病谱稳定菌系的筛选:跟踪抗病品种中花8号、中花9号推广应用的轨迹,深入研究我国北方稻区稻瘟病菌小种变化趋势,明确了北方主要稻区稻瘟病菌生理小种的分布,发现广致病谱新小种群,并从中筛选出10个致病性稳定的菌系,这些菌系能使日本命名的所有抗稻瘟病基因失效,是我国筛选新抗源的宝贵菌系。
2.新抗源的发掘:利用混合菌系、分菌系,尤其是广致病谱菌系等综合鉴定技术,从云南和长江流域的地方品种及全国联鉴品种等共2245个材料中,筛选出50个具有新抗病基因的抗源品种。这是我国南、北方稻区抗稻瘟病育种极其重要的资源,它们已被南、北稻区的有关育种单位应用。
3.抗稻瘟病新基因的发现:本研究对勐旺谷-1、大白糯等8个品种进行了抗病基因分析,发现这些品种的抗病性受1-4对基因控制。等位性测定证明勐旺谷-1、大白糯、红镰刀谷、毫变-1和扎缅尼-1等5个品种的抗性与新基因有关,即这些品种具有与已命名基因不同的新基因。
其依据是:(1)它们对广致病谱菌系表现高抗,而所有具已知基因品种则表现感病。(2)与全部已知抗稻瘟病基因位点的关系为非等位关系。
4.抗病基因的转育:通过反复回交把抗源品种的抗病基因转育到优良栽培品种中,以克服和改造抗源品种晚熟、杂交结实率低等缺点,育成6个易于利用的抗源亲本。
在有效地筛选和利用具有新基因的抗源、抗病基因的导入和鉴定等方面,已形成一套带有自己特色的研究体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