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棉17采用多亲本多次复合杂交育成。是适于麦棉春套的高产优质多抗中早熟棉花新品种。
其关键技术是:
1.有效利用种质资源。有计划有目的进行陆海杂交,引入海岛棉有利基因。将陆海杂种所具有的优质纤维、抗病性、抗逆性等优良性状,转育到丰产、抗病和适应性强的陆地棉中,再用短季陆地棉杂交,改进早熟性。
2.采用种间杂交、修饰性回交和多次复合杂交,创造有益变异,扩大有利性状重组,提高选择效率。充分利用病圃和自然混生病地,严格筛选鉴定,提高抗病性和优质性。利用海南岛热量资源优势,南繁加代,缩短育种进程。
3.广泛开展生态适应性鉴定,明确丰产性和适应性。国家黄河流域麦套棉区域试验,霜前皮棉亩产平均58.1公斤,比春棉对照中棉12增产21.5%,比夏棉对照辽棉9号和中棉16平均增产23.3%,均居参试品种首位,亩产小麦324公斤。1989年,冀、鲁、豫、皖4省8县(市)麦棉两熟联合示范5万亩,霜前皮棉亩产
77.6公斤,小麦284.5公斤。纤维品质优异,洁白有丝光,主体长度31.47毫米,强力3.99克,细度6402米/克,断长25.5千米,成熟系数1.58。抗枯萎耐黄萎病,抗苗期角斑病和后期红叶茎枯病,中抗棉铃虫和Ⅱ级抗蚜,为多抗类型。综合性状达国内外先进水平。中棉17生育期125天,比春播品种短10~15天,而比夏播品种长10天,填补了麦棉春套品种的空白,是黄淮海棉区实行麦棉套种、夺取粮棉双丰收的理想品种。1990年推广150万亩,1992年扩大到1125万亩。预计将发展到1800万亩左右。已获社会经济效益6.61亿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