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研究系“六五”、“七五”和“八五”国家攻关课题及后续工作,在超额完成合同任务的 基础上,对于鉴定评价出的麦类耐盐种质进行了深入研究。(1)有针对性地收集引进国内外 耐盐种质小麦170份,大麦33份。(2)建立了麦类种质资源耐盐性鉴定评价技术体系。确定了 芽期、苗期和全生育期盐胁迫的理想阈值,芽期为2%NaCl,苗期为35-46mΩ(相当2.2%-2.8% NaCl),全生育期为0.4-0.5%的土壤含盐量。根据芽期的相对盐害率、苗期盐害指数和全生 育期的耐盐系数将麦类种质资源分为高耐至高感5级。(3)共完成麦类种质资源耐盐性鉴定23 116份,其中小麦8936份,大麦14180份,超额完成1116份,占完成总任务的5.1%。覆盖了我 国29个省、市、自治区小、大麦区的麦类种质资源,掌握了我国麦类耐盐种质资源的分区和 分布,发现了茶淀红麦(耐2.5%NaCl)、野大麦(Hordeum spontaneum)(耐3.3%NaCl)等耐高盐 的种质资源和167份小麦耐盐种质以及57份大麦耐盐种质。(4)提供麦类耐盐性种质资源1096 份次给全国74家高校、科研和生产单位利用,产生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5)在国 际上首先绘制了165份耐盐小麦AFLP和醇溶蛋白的指纹图谱,建立指纹档案,编号登记注册 ,对耐盐种质资源提供保护。(6)率先对国内18份耐盐小麦品种(系)进行RAPD遗传多样性分 析。(7)用RFLP技术将我国的农家小麦耐盐品种“茶淀红麦”的有关耐盐的基因定位在小麦 遗传图谱5A染色体长臂Xpsr906位点上,成为国际上继Knal(K+/Na+)基因定位在4DL染色 体上之后的第2个耐盐基因分子标记。(8)盐胁迫蛋白、HRGP、α-淀粉酶活性的研究,可作 为麦类耐盐性种质鉴定的辅助指标。
本研究是麦类种质资源耐盐性鉴定评价应用基础研究与育种、生产相结合的重要成果,对于 充分认识我国麦类耐盐基因资源,进行资源保护,开展分子标记辅助育种,分离耐盐基因, 进行遗传改良,扩大开发利用盐渍土地奠定了基础。经专家鉴定,研究内容有广度和一定的 深度,与同类工作相比,总体上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